育儿心理的实践效应——“白熊效应”
2020-11-24 17:32 来源: 互联网
你是否会发现,当你的幼崽成长到一定的阶段时,它们会改变以前的"安静岁月",变得越来越难对付?
事实上,人类幼崽的特点之一是,当它们的"自我意识"开始萌芽时,即使是父母眼中的"天使宝宝"也会变得不服从于爱和与你作对,这就是母亲们所知道的"Terrible 2和Horrible 3"。
在这个阶段,越多的孩子对他们说:"不,不,什么也做不了。他们只会变得更叛逆,更难管教。
事实上,不仅2-3岁的孩子会这样做,6岁的孩子,青少年的孩子也会一样,即使我们是成年人,不管他们是自己,还是别人说"不要去想"或"不要去做",都会在心里引起一种阻力。
每个人都可能有过类似的经历,有时越想忘记越想重复回忆,越让自己入睡,就越无法入睡。
第一部分,这是为什么?
事实上,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一种心理吸引力。上面所说的是心理学中的"白熊效应"。
白熊效应",也称为"反弹效应"。
美国哈佛大学(Harvard University)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·维格纳(Daniel Wigner)做了一项关于人类思维抑制效应的实验。
他要求那些被白熊吓坏或受伤的参与者停止记忆恐惧或痛苦,停止对熊的思考。
结果,人们的脑海中出现了强烈的"反弹",一只白熊迅速出现在参与者的脑海中,并不断回忆起当时的恐惧经历。
实验结论:当我们故意分散注意力时,大脑也开始出现无意识的"自主监视"行为--监控我们是否还应该思考事情,这样我们就不能从根本上放弃对事物的关注。
简单地说,当我们被要求不去思考或做某事时,我们的注意力已经成功地"扎根"于别人告诉我们不要去想或不去做的事情。
心理学家指出,这是不可能的,人类大脑的思维轨迹就是这样设定的。
责任编辑:无量渡口
【慎重声明】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"第一经济网"的所有作品,均转载、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,转载、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!